副本时代:繁殖还是创造03|离线在abC艺术书展

离线在abC对谈活动的第三部分,公开一下由我们的插画师haitian专门绘制的《离线·副本》随书拉页,再听双翅目谈谈伊势神宫和科隆大教堂。

前情提要:
01 “副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02 WoW 还是 EVE?“主题公园”与“沙盒”的不同体验


李婷:我们制造副本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在制造副本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去看待正本的?我们追求正本,都想获得它,但是当我们制造了它的一个副本之后,又发现正本不存在了,或者说是弥散掉了。

插画师:haitian

这是我们准备在刊物里面附赠的拉页。刚刚提到了正本和副本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书里实际上用了一个不那么严密的逻辑去整理了一下正本和副本的关系。这里有三种不同的关系,我们把它们分为复制品、仿制品和独立品,三个概念底下都有解释,围绕着这三个概念的是一些案例,也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复制品和仿制品这两个概念,并不是我们原创的,独立品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复制品和仿制品的含义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那本叫《山寨》的书里面提出的。他提出概念的时候非常有意思,针对的是东西方的不同的复制形式。他认为西方人和东方人对于如何复制,或者说如何看待正本和副本的关系,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山寨》

在复制品和仿制品这两个大类里面,针对东西方不同的复制逻辑,请双翅目来挑一些你觉得可以展开讲一讲的案例给我们讲讲。

双翅目:韩炳哲是《离线》编辑不知知给我推荐,我去翻了一下。他在那个书里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例子,说的是日本的伊势神宫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整体翻修,所以虽然它是一个历史古迹,但是它的整个建筑都是比较新的。

西方人就觉得伊势神宫不是一个古代建筑,因为它虽然保留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制式和文化意义,但是建筑物的文物性很低。

我看完这个案例以后,想到了科隆大教堂(德国好多教堂都和科隆大教堂类似),去了以后你会发现在阴天的时候,整个教堂都黑黑的,但是在有些地方就有特别亮的白色的砖,你就知道它是后来才贴上去的。因为科隆教堂修建就花了600年,等建好的时候,最早的600年前的石砖已经开始烂了,他们就把烂了的部分替换掉。所以去参观时大家会看到教堂旁边有个石坊,石坊里永远堆着一些歌特教堂的那种怪兽,一旦教堂上的怪兽坏了,就把一个新怪兽换上去,所以仔细看的话,你会觉得科隆教堂是打满补丁的教堂。

我觉得日本人或者说我们东方人,当要把建筑翻新的时候,我们就整体去翻新了,而不是修修补补。但是欧洲的很多古建筑必然会面临一个修修补补的状态,所以对于建筑的毁灭和修复,在东西方存在概念和情感上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巴黎圣母院被烧以后,我们将怎么看待修复好的巴黎圣母院,在东西方会存在的差距。这是我觉得更接近于我们说的“1:1复制品”的逻辑。

当然这个逻辑有一个核心的问题:保留正本到底是不是那么有意义?比如说艺术品的原画,我一定要去看原画,这个行动的意义是什么?

本雅明说,正本的意义就在于被放在博物馆里,它本身散发着某种“灵韵”。当然对于其他的一些后现代、现当代的作品来说,复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从复制品慢慢地走到了一个仿制品的时代。

重轻老师在他的电台里说到过版权问题,我觉得“1:1的复制品”再往当代发展的话,就进入了仿制品领域,涉及版权的问题。

大规模生产,比如说汽车或者衣服,就是已经彻底商业化的1:1复制品,但是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最早的那一件物品的仿制品。

当然对于大家来说衣服或汽车可能不是一个创造,但是事实上,仿制品的创造性,我觉得就在于我刚才说的科隆大教堂的这方面。仿制品在对正本进行微妙地修饰的过程中,会创造出意义,我觉得这一点会比较有意思,要不我先说到这儿,然后交给重轻老师。

(未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