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老派栏目“读者来信”,由拖延着还没准备圣诞礼物的Iris继续值班。今天放送《离线》主编Cris在“灵感买家俱乐部”分享回顾的第三期,也是最后一期。
文末附上一个彩蛋和活动当天的一部分读者问答,把几位没能查找到姓名的网友统一标记为“灵感买家”。
前情提要:
Demo Night回顾(一):人应该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我自己是个杂志迷,经常看各种各样的杂志。我可能已经被一些杂志(尤其是一些日本的杂志)给“洗脑”了,也发现中国还没有这样类型的新杂志出现。我当然也有野心,希望去为年轻人(或者说今天参加活动的大家)做这样的一个令人着迷的东西。它会是纸质的,和电子刊物属于两套体系。希望大家能从电子世界离线,回到原子的世界,从纸书里面找到不同的体验。
最后一点是想回答大家,复刊后的《离线》和之前相比有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我们想重新组织这个品牌,跟读者建立更深的联系。这会是《离线》后续许多改变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
在即将上市的新刊《离线·共生》里,我觉得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两个变化。第一是发掘了更多国内的作者。从前我们的文章和作者普遍来自海外,本地化做的不是特别好的。这次重启以后,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跟国内作者约稿,在合作中互相启发,能够做更多从前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策划。
第二点是在选题上的一些变化,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还是要大家看到最终我们实际执行的产品,才能明白。拿到新刊之后,再去发现选题上做了哪些细微变化。
我觉得其实是可以一眼识别出来的。简单来说,以前我们非常习惯标榜自己是站在一个科技高地上的,现在,我们会真正地希望可以把科技的标签标记到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面去。
对,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这本杂志体会到我们用心,感谢大家今天来到灵感买家俱乐部。
最后公开一张谍照:

一些灵感买家问答
汉那:既是纸刊,《离线》会考虑用更实验的装帧方式 / 材料么?
Cris:目前还没有考虑。现在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内容本身,装帧或者设计是次一级的,是为内容去服务的。以后在能稳固内容的基础之上,也许能去和设计师做一些交互的东西。大家也知道以前我们的设计师杨林青老师,他一直在推动《离线》把平面设计和内容去做结合。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是会推动这件事情。
汉那:文字间体验到一种克制,想听主编是否觉得内容有这个倾向?
Cris:以前也有读者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就文字表达来说,我们尽可能想要传达中立的态度。以事实为基础,如何消化和理解还是交给读者。如果说大家感受到克制,那应该是我们想避免传递不必要的情绪所带来的误解。互联网的情绪太多了。
灵感买家:Bob离开会给离线带来哪些影响?
Cris:等离线再做一年,我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倒是鲍勃可以回答一下他的选择。
Bob:1. 请加入灵感买家俱乐部体验一下:https://club.q24.io/membership/ 2. 我更倾向于买家俱乐部和重启后的离线都是从停刊前的《离线》分叉开来的描述,没有离开~各自都反思了很多,反思结果都会在新作品上体现,也在坚持一些东西。3. 技术不是中心,而是手段,这点是共识。
灵感买家:托力桑也会回归吗?ta现在还好吗?
Cris:暂时退休了。
灵感买家:碎片化、同质化的内容消耗了大家的耐心,离线怎么找回大家对纸质书的热情?
大熊:猎奇和尝鲜总是博得眼球的快消方式,虽然篇幅限制了MOOK的深度,但还是很希望能够看到深度而不是广度优先的内容。
Cris:最后两个问题一起回答。因为都问得太混乱了!对于纸质书的热情,大家还是要靠自己唤醒。任何一本书都只是一个很虚弱的外力。理解自己的阅读需求,满足它。我们唤醒的是你去理解自己的决心。大熊,你买一本《离线》的纸质书看一下。
本期信箱值班员:Iris
封面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