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专注的美德|Demo Night回顾(二)

这里是老派栏目“读者来信”,本周由循环播放《郊眠寺》的Iris值班。今天放送《离线》主编Cris在“灵感买家俱乐部”分享回顾的第二期。

前情提要:Demo Night回顾(一):人应该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第二点要聊去做更好的内容,更扎实的内容。

更有价值的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做成纸质?这个事情我之前也跟鲍勃讨论过。我们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现在在做不同的东西,对于是不是要做纸质内容,我们其实是有一些分歧的。

前两天我看鲍勃在“灵感买家俱乐部”里面也分享了一篇文章,大家应该也能看得到,就是这篇《今天纸质杂志死掉了吗》。这是“重新想象Lab”在“少数派”上发的一篇文章。当然这个话题本身其实也过时了——我们现在很少会再去讨论纸质杂志、纸质书或者纸质阅读的死掉。但是这篇文章里有一些关键词,我觉得是一点也不马虎的,值得大家一起去探讨一下。

专注的美德

第一个是“专注度”。文章里面有一句话:“专注不是这个时代的美德”,让专注这种美德得以维持,我觉得非常重要。在重启《离线》的时候,我跟现在《离线》团队的不知知还有石佳(也都是以前《离线》团队的人,大家应该都认得)讨论怎么去定义《离线》、这本纸质杂志应该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是有一个共识的,我们希望《离线》的内容和实体带给大家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空间。

能让人专注阅读的空间是什么?我们能为大家在哪儿创造这个有高信息浓度、有高价值内容的空间?

我觉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对多数人来说,纸书仍然是非常简单的、唾手可得的一种介质。这也是我们回到纸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专注度而言,纸质肯定是优于电子的。大家打开手机想一想,如果你想看完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多大程度上能不被其他信息打扰?或者说不被其他提示噪音打断?我觉得非常难。在专注度这一点上,纸书提供的抗干扰体验绝对优于电子介质,它能帮助人在读书的时候更好地吸收理解内容,这是纸书的特性。

大家或许知道《离线》的文章很长,也能听到抱怨说怎么这么长,读不完。请想象一下,纸书在一页上可以塞下七八百、甚至接近千字的内容,如果一篇需要翻看10~15页的长文章,被放进6英寸的屏幕,一屏两三百字,想读完的话,你需要滑动30次、40次甚至更多。我觉得人们不大可能这样进行连续阅读。电子屏幕没有留出这样的空间,让你集中注意力,并且保持专注度。专注的深度阅读在电子屏幕里很难成立。

原子产品的立体空间

第二个关键词是“体验环境”。就产品的体验环境来说,纸书和电子书/电子杂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基本上没有可比性。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身边的物品,一个电子产品和一个原子产品(小编举例:一个购物网站拼单坑位vs一把真实的椅子),带来的体验有哪些不同。我觉得基于产品本身的特征,或者说它可延展的特性,如果能让体验保持一致性、能够更连贯,使用体验就会更好。

比如你在屏幕上读一本电子刊,肯定希望更多地利用屏幕、利用手机、利用网络,和它们的衍生功能,并且让这些行为尽可能发生在屏幕内。你希望有更多的链接、更多次跳转、打开小程序或其他网站与应用。这是你在互联网空间里建立的一种一致性。

而作为纸书来说,它同样可以建立另一种非常立体的体验空间。

文章里提到了MONOCLE的例子,其实也已经被说了太多了,同时也太极端了——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品牌,所以我们能看到的都被归为它获得成功的特性。但从MONOCLE身上仍然可以提取出一些元素,我觉得无论是对于其他现存的纸质品牌,还是放到未来,包括《离线》想做的纸书和其他“原子产品”也好,都有一些借鉴的意义。

继续拿MONOCLE举例,现在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在一本杂志里推荐餐馆、咖啡馆、推荐衣服品牌,写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呢?直接搜索大众点评、小红书,是不是更直接更高效?

我觉得如果仅仅就纸面提供的信息来看,很有可能搜索大众点评和小红书就能获得类似的信息。而MONOCLE本身是非常立体的,它作为一个“原子产品”,提供的所有信息都指向原子世界。比如你获得这本杂志的场所,是一家书店、一个机场候机厅,它指向的饭店和所有吃穿住行的物品,也都指向明确的物理空间。它告诉你衣服的品牌,也会告诉你在哪里能买;给你推荐饭馆就会标明饭馆的地理位置。MONOCLE有一个城市旅行的系列,所有内容都指向了物理空间,而不仅仅停留在电子世界。当然它的品牌周边店、咖啡馆就更加是这样。

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纸质杂志和原子产品能建立非常立体的体验空间,保护专注度这种美德,让大家的注意力汇聚。这正是《离线》现在想去做的,或者说以后要持续地帮助大家做到的事。

(未完,明天继续。)

本期信箱值班员:Iris

封面图来源:重新想象Lab。是纸本杂志也是跨界甚广的文化品牌,摄 / Shooca。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