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判断|Demo Night回顾(一)

封面图来源:Cris共享屏幕时的画面。(不知知:temple of time)

这里是老派栏目“读者来信”,本周由焦急等待《冀西南林路行》数字专辑公开的Iris值班。

今天起特别放送《离线》主编Cris在“灵感买家俱乐部”的分享回顾。

周五和一大堆朋友一起度过了Demo Night,语音连麦、在线相聚。比较遗憾没能留下聊天记录,对我这样有囤积倾向的人来说略有折磨。

好在有“录音+语音转录+文字编辑”这一套反向操作,满足大家的追溯需求。那么这就开始吧!


时间:2020年12月18日晚

“灵感买家俱乐部”周五解散派对

Bob:我最近跟Cris交流,最大的收获就是她说,她希望再次做《离线》的时候,能像日常生活那样去做杂志。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这样,每天平平常常不急不徐把工作做完。

Cris:Hello能听到吗?OK好我就开始了,刚才突然被打断了,发生了什么事?

Bob:人太多了,被重启了。稍微等一下大家在重启。我们把服务器弄崩了,仪式感太强了,“重启试试”!

Cris:对,“重启试试”,大家如果是《离线》的读者的话,应该知道“重启”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这个平台中间还会重启多少次,我尽快开始尽快结束,把大家拯救出来。

我看今天有很多很熟悉的ID,也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所以照顾一下新朋友,简单的介绍一下《离线》。

《离线》是一本创立于2014年的杂志,当时我们定义自己是一本科技文化杂志。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有一句已经被用到过时的话——“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但是当时我们确实在做这件事情:站在科学技术的角度,去关注科技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和社会文化。

在成立之后的一年里,我们一共出了4本纸质杂志。在2016年的4月份,重新调整策划思路,开始去做线上的电子杂志,随着电子杂志,我们做了离线会员。大概也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在2017年初休刊。三年多后,在今年11月份重启。这是《离线》的历史简介,如果大家对一些细节感兴趣,可以到我们的官网(the-offline.com)看一下,那里对《离线》过去做的事情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的介绍。

无论大家对《离线》是否有了解,今天大概也不仅仅想听一本杂志过去的历史。我还是更想跟大家聊一聊,再去做《离线》(或者说我们去做一本书,去做一本杂志),包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怎么样去理解阅读、理解现代互联网给阅读习惯带来的变化,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应对这些变化。这是我今天想通过分享来跟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

刚才也说到了,我们2014年开始做杂志,其实那个时间点是非常有意思的。随着手机的普及,那时世界正在经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每一个用手机的人,应该都会感受到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大家并不会在某个瞬间感觉特别剧烈,但实际上它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细节,比如阅读,影响是非常大的。

作为内容创业者,我们当时做《离线》,能非常明确地感觉到,在那个时间里,内容的生产方式和用户使用阅读介质的习惯、阅读的方式,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也因为在国内做纸书出版的过程很漫长,当时我们确实是被大环境影响了,会思考怎样能更快适应环境、更快适应读者新的要求,于是做了从纸质出版向电子刊转变的决定。

从做内容的人的角度体会到的变化,和阅读者是一致的。简单来说,我们那时也觉得出纸书太慢,而大家都希望读快的内容,而且人们每天的时间都花在手机上、网络上,我们就想去顺应潮流。对于读者来说,你在手机和网络上花更多的时间,肯定也希望在上面找到更多的内容。

我们双方其实都一定程度上被当时的互联网浪潮裹挟了。大家并没有去想,或者说忽略了,自己本身最需要的信息形态是怎样的,它应该是有一些固定形式的。即便会受到一些外在的内容介质或者载体的影响,人应该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至少对当时的《离线》来说,或者说我作为转型的决策者来说,我觉得我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的。虽然从纸质转到线上之后,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包括今天在场的还有很多当时离线的会员,这都是我们非常有价值的一些收获。但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在我回头看的时候,是丧失了一些我们最早去做杂志的初衷的。我就不多说细节了,这个只是回看时对自己经验的一些总结。作为一个做内容的人,在移动互联网这股时代的潮流下,我们自己并没有去引领变化,而是跟着变化走了。

当然在结束《离线》的时候,我自己总结的更深层的原因,是《离线》的核心价值,或者说我们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价值,在碎片化内容的时代里被稀释掉了。

这也是我自己在重启《离线》之前一直在想的问题:我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如果我重新开始做它,要怎么去坚持并且长期地坚持。

刚才Bob也说到了关于生活的话题,他说的不是我的原话,我并不是说想把《离线》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什么。但确实,在我发现读书、阅读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日常的时候,我也希望把《离线》的工作当作一个生活的日常,融入生活当中。你可以想象自己一辈子都会阅读,那我也可以一直持续地去做《离线》这件事情。

这个是在我们官网上,这次复刊的时候简单总结的对于“离线价值”的定位。

其实第一点也算是对我们之前做《离线》的反思,以及今后的坚持。关于内容方面,就是反快餐反垃圾,追求内容的长久价值。因为我们最早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核心追求,只不过在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是有一些迷失的。现在再重新走回来,再去坚持它,对我们来说也算是很本分的事。

既然坚持反快餐反垃圾,我想对于新《离线》的内容制作过程,还需要大家多给一些耐心和等待。我们也很难快起来。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过更长久的时间。

这是今天想分享的第一个点。

(未完,明天继续。敲黑板!)


回想起来,尽管周五那天大家多次搞垮了lo.fish服务器,还是收获了不少互动的乐趣。

比如在沙发聊天。

图片来源:yifen


比如在天台静静地看云。

yifen: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问这快乐为何来去如飞,像那天上白云乍离乍聚。”图片来源:yifen

比如《离线》编辑部独霸“沉默如谜区”大会议室开选题会。

图片来源:汉那

当然还听到了林檎和Weiwei Hsu的精彩分享。再次感谢鲍勃和灵感买家俱乐部,为大家组局。

最后广而告之,万能青年旅店的十年更(这里断句)新专辑,值得期待!12月22日零点,也就是今晚就能听到了。没有人会质疑他们音乐的长久价值。

《冀西南林路行》

本期信箱值班员:即将连续值班好几天的Iri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