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读者来信”栏目里,克里斯说过“我们回头见”,这不是句客套话。很高兴再次通过这个老派栏目向大家问好,这里是《离线》编辑部。
回看 2016 年的第一期“读者来信”,标题叫“更真切的联系”。此刻我们怀有相同的期待(也许更热切一些),希望有机会跟大家真挚而充分地沟通。
“读者来信”栏目会是一个表达、分享和交流的空间,向所有读者开放。
我们准备了一些话题作为参考,你可以在离线微信(ID:theoffline)后台留言,就任意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踊跃回复,我们将抽选一位读者送出随机周边一份。
- 你近期常用的表情包是哪个?描述一下使用场景。
- 正在读的书或杂志,正在思考的问题。
- 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离线》文章?
- 通勤/午休/洗漱/睡前播放的播客节目。
- 终于通关的/重温的/变成日常的游戏。
- 误打误撞买到的喜欢的东西,突然发掘了新功能的旧物,你的意外之喜。
- 如果彻底断网离线 24 小时,你会去哪儿,做些什么?
- 2020 年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还在进行中的也行。
- 今年未完成的计划。
- 过去三年时间,你有哪些改变或坚持?
- 自问自答,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 通过离线,想向谁提问吗?问题是什么?
- 如果我们要举办复刊趴,有什么建议?
周一发出复刊公告后,我们小范围抛出了一些的问题,陆续收到了回信,把其中一些在这里分享。
Q: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离线》文章?
時宗:印象最深刻的是《攻壳机动队》的那两期文章,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之下,我入坑了攻壳。
Elsa:最深刻的是《离线·黑客》的专题文章《重访黑客》,有一种很好的历史观感,介于访谈和纪实之间的深度特写,对于不熟悉黑客文化的人来说,提纲挈领,很好的进入角度。
小远:呃,其实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之前有讲过一期火人节,然后之后又陆陆续续的偶尔刷到,其实大致的内容已经忘记光了,就只记得这个名字和很多很好玩的画面片段和在沙漠里自己带东西创造一个巨型作品然后燃烧它这种酷酷的想法吧! 我想喜欢你们的原因可能自己比较喜欢出去浪(向往)比较喜欢自由或酷酷的感觉吧。
玉东:没有。用音乐举例吧,有些旋律,一旦听到,就抽空儿在脑子里响起,但我并不喜欢。《离线》对我来说更像某种氛围,哼不出来,但一直听,一直听,但哼不出来。
Q:最近喜欢的,想与其他读者分享的书影音游戏,通勤歌单或书单。
depthsky:《旧制度与大革命》。
Elsa:买了李零老师的《波斯笔记》,还未拆开阅读。今年只读完了王鼎钧的《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Q:推荐一些喜欢的播客节目。
参观票:推荐播客“三人成虎聊电影”(收听平台:喜马拉雅),三位艺术家聊电影,功力深厚又敢说,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影评类播客。可惜好久不更了,但我还是盼着他们回来。
方曌:我推荐“文化土豆”这个播客,是我的朋友张一帆办的,他做事情认真有条理,而且我是嘉宾之一。
Q: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孟捷:最近我在思考的话题是“那些我们曾经/现在以为是魔法的东西(将)怎样以科学的模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Q:2020 年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还在进行中的也行。
林檎:在长安街骑了自行车。长安街的自行车道大概有两个汽车道那么宽!
Elsa:在家办公,个人时间界限的渐趋消失,被微信追赶进度,然后对各种通讯工具的隔离。
张亮:重读菲利普•迪克。
(克里斯:我们也在做 PKD 的选题。你重读的契机是什么?)
《赛博朋克 2077》,还有 PKD 传记中文版出版(《菲利普•迪克传》)。
(克里斯:2077 出的时候,可能你都能背诵PKD的传记了。)
那不能,一个是太忙了,另一个是他的书这么多,而且很多书的易读性欠佳,我读的并不快。
任宁:2020 年前所未有的体验,是“密集地面对前所未有的体验“。大势或个体殊异,工作或生活有别,但共同之处是亟待认知、标定、处理、沉浸的事情像打地鼠游戏一样冒出脑袋争夺注意力。其中部分比较个人,随便列举两个容易说明的:
在国内疫情最严重的冷冽早春,在《迟早更新》里连做了 13 期“复杂问题“系列。弥散在赛博空间和线下街巷里的信息细碎、干燥、夹缠不清,生成一个充满静电张力、狼藉乖张且触手即溃的场域。枪枪和我用日更找到了某种微妙游走其间、既主动瞄准又保持情绪克制和远距离观察的“连发狙击“式满足表达欲和参与感的方式。
在苹果第一次线上 WWDC 期间,开始准备买房子。对于这个多数人一生中经济体量最大的项目,我一直保持背对姿态抵抗它强烈的辐射。直到它不知如何绕到我面前,扮成似是而非的自由选择。它知道我讨厌独木桥,所以竖得高耸入云,便成了纪念碑。身在其中,又觉得像参与一部持久混淆边界的交互式多媒体作品,弹幕,评论,回复,转发,点赞实时更新,有愚蠢荒唐的争论欺瞒、冗长难忍的暗淡过场,也有某一瞬间浪漫温暖的不确定性。
Q:过去三年时间,你有哪些改变或坚持?
不知知:坚持是,确认了自己没有天分但还是继续做编辑了!也不叫坚持,是坚强。 改变是,算了我想通了。因为更在意的是人类知识的记录和传递,所以回到了更适合做这件事的身份。说起来有点假大空,但不是的。
石佳:三年多,算是换了两回工作,不变的是跟不知知一直是同事。(友谊地久天长🍻
对职业也迷茫过,直觉地想离书离内容近一点的工作总是好的。
现在对内容的心态更开放也更挑剔了。还是相信直觉,相信伙伴。
Q:自问自答,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
克里斯:如何将《离线》做到 100 期?
绝大多数人的焦虑来源于眼下的未完成。所谓 to-do list 生万物。 你做不完的。不可能。所以问题不是来自“未完成”,而是“眼下”。破除这个焦虑很显然,我们需要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定义要完成什么。
这个思维方式有两个优势。一是,时间的长度可以带来成长、机遇、耐心,甚至修补失败。二是,时间的势能带来宽容,我们准备得更好积累得更多,最终的收获丰厚自然而然。
这不是什么狗屁延迟满足。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Stewart Brand 诚不我欺。
§
欢迎与我们联络,也可以发信到编辑部邮箱:AI@the-offline.com。
离线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