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
三年半之后,《离线》又以纸质杂志的形态回来了。就像我们之前承诺的:“面对问题,《离线》并不惧怕重启。”如果你是老读者,读懂这个梗不难。如果你是新人,从此刻开始了解,也不晚。
《离线》诞生于 2014 年 8 月,前身是只出版了一期的《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最初的 slogan “科技作为一种文化”一直贯穿着杂志始终。它想要传递的理念十分朴素:科技改变世界的同时,文化会被重新塑造。我们记录新文化的涌现,还有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创造力。形式上,一期聚焦一个话题,用长文章组合的形式,提供扎实丰沛的内容。拥有杂志的灵活,同时也兼顾书的深入。
对于一本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文化杂志来说,探索阅读的合理形式始终是一道子命题。《离线》的摇摆也源于此。在出版了《开始游戏》《黑客》《科幻》《机器觉醒》四期纸质杂志后,离线在 2016 年 4 月转而上线。新杂志以周刊的形式面向会员发行。电子刊共更新了 42 期,2017 年 2 月休刊。
在往复的试验(失败)和反思之后,答案是愈加清晰的: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普适的合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人生阶段;相应地,也要有不同的形式来满足。
瀑布流解决了快速浏览资讯的需求,但你无法用刷新闻的方式去读《尤利西斯》;一篇公众号文章、一段播客可以是组成阅读的拼图,但无法等同于阅读书本身。反向思考也是同理,你可以将书页摊开欣赏精致描绘的分镜,但要追更条漫,最佳选择还是在手机上设置更新推送吧。
阅读不总是庄重严肃的,但也不应被碎片裹挟。
《离线》重启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把那些理应由书完成的使命,由书完成。让纸质这种形式服务于适配它的内容。远离在线、密码、刷新、转发等等一切将阅读切割破碎的可能性,让内容完整,让价值长久,让体验沉浸。
目的之二是继续之前未能完成的使命:记录、挖掘、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生活。《离线》用两年的时间,和它的作者、读者一起完成了 100 万字的积累。下一步,我们仍将并肩行进于这股文化浪涌之中,连接和分享更多的声音、表达、好奇心和求知欲。
离线始终期待着,和一群年轻人的生活、爱好、烦恼、故事、求知、奇趣一起前行,最终流淌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李婷,《离线》主编
Nirvana
回来就好
感恩遇见